办学以来,校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聚焦顶层设计,强化教育责任,注重教育实效,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本科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校区召开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
自治区重点学科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校区师生参加线上线下招生宣传活动
校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开放协同培养机制为保障,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校区本科招生专业由6个增至23个,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为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校区招生培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被评为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被评为自治区“十四五”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工程2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重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等7个专业入选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校区积极构建“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于2022年首批选拔27名学生实施“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并开始在地质工程等4个专业学位领域开展研究生全过程培养。
校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校区招生规模由510人增至2000人,招生省份由16个增至28个,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5800余人。校区生源质量总体稳中向好,录取理科考生平均高一本线分数由22.3分提高至49.2分,文科考生平均高一本线分数由15.3分提高至37.3分,综合改革省份考生平均高一本线分数由29.5分提高到40.7分,新生报到率稳定在98%左右。
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石油学院第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
校区学生在天山阿尔钦沟进行综合地质实习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校区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克拉玛依石油石化产业链密集的优势,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构建了由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打造从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到专业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从金工实习(普通地质实习)、认知实习(综合地质实习)到生产实习的工程实践体系。依托当地石油石化企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成立了校企联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累计聘用了354名企业兼职教师广泛参与专业建设、理论授课、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校区累计投入1.1亿元建设教学实验室,现有教学实验室59个,占地面积20276.66平米,实验仪器设备7005台套;接收了6栋实训厂房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使用率持续提升,每年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年均开设实习实践类课程30余门次,所有工科专业学生均在实训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校区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平台,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独山子石化公司、西部管道公司、西部钻探公司、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41个稳定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年均接收校区学生、校本部学生,对口支援高校学生代表、留学生夏令营等各类学生开展实习实践4000人次。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成效初步显现
自治区思想政治理论课董贵成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
校区教师潜心立德树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事业。校区现有省部级教学名师4人,自治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校区青年教师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竞赛相关奖项6项,其中,校区教师刘建新获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创新疆高校获奖最高纪录。校区教育教学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新时代西部高质量高等教育办学实践》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创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历史记录。
校区主动融入国家教育大势,积极融入西部教育发展大局。2021年,校区成立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首批对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改造。2022年,校区发起成立新疆新工科教育联盟并担任首届理事长单位,致力于促进新疆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
校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评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5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和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项;获批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近百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层面上,校区获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项、国家级新文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层面上,获批自治区教改项目67项,获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项目1项,校区累计获自治区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经费超过400万元。
校区学生推免比例由12.7%提高到14.9%,2016-2018级推免生中,近98%学生推免至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国内知名“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到认可。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校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示
校区师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优质成果。校区坚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创业高水平人才,打造创新创业高质量成果。校区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及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开放多学科创新创业实验平台,组建由专任教师、援建教师、辅导员及企业导师构成的多元化指导教师团队,围绕“能源互联网+氢能”“无损检测四旋翼无人机”等创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培育“石光文创”“石家印象”“油梦润疆”等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实践项目,累计610余人次在全国高校竞赛排行榜内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项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项项目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1项项目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全国三等奖,取得了良好的创新创业育人实效。
全面发挥第二课堂功效,助力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为有效途径,以学生社团为有力抓手,构建集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文化传承、文体活动开展为一体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配强指导教师团队,拓展平台资源体系,培育优秀学生组织,打造品牌示范活动,凝结高质量育人成果。“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连续三年深入疆内基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活动,“访劳模导师,树校园新风”社会实践团将劳模事迹融入宣传教育,成员荣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荣誉称号,校区各级青年志愿者团队参与及打造“城市英雄”“红历史、绿树苗”等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校区学生团队无人机项目荣获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三等奖,“心语社”成员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百佳心理委员”荣誉称号,《信有灵犀爱无疆》《光明行》等文化艺术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与你‘油’缘,社团文化节”发展成为地方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
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校区留疆毕业生出征仪式
校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校区毕业生重要回信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校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营造全员共同关注就业、参与就业工作的局面。制定校区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方案,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联系地方政府、校友、行业协会、就业服务机构、重点企业开源拓岗,未就业毕业生岗位供需比达到8:1。以“生涯规划月”“求职服务季”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辅导,满足毕业生个性化需求,实现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建立“校区领导包学院、学院领导包专业、干部教师包学生”的责任体系,学院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毕业班辅导员共同参与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按照“一人一策”要求为300余名困难毕业生建立求职档案,累计发放求职创业补贴38万元。将总书记回信精神作为鼓励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动力,布局到入学教育和各类活动中,举办“就业之星朋辈交流会”毕业生基层就业典型事迹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近三年来,校区有701人赴西部基层就业,占签约就业毕业生的66%,1名毕业生入选教育部第五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人物事迹。
校区主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坚持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办学7年来,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校区将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思路,强化“重教学、强科研、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展理念,坚持合作共建办学模式,坚持互补借力、差异化融合发展办学思路,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加快建成西部高等教育和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