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设置
本科招生
学籍管理
教学运行
实践教学
质量管理
国际教育
教学研究
教师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8-05-21  浏览量:888

中石大克校区教〔2016〕7号

 为了贯彻校区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方针,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校区本科专业建设与课程管理,切实保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专业建设

(一)指导思想

校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面向社会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内涵建设,突出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构建高层次应用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校区专业建设与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1.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学校特色。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综合型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一批石油特色鲜明、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优质专业,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2.注重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水平。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3.加强考核管理,实现持续改进。完善专业建设的考核机制,通过专业办学状态数据监测、专业建设自评、校内专业建设考核工作的开展,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促进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 建设内容

专业建设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注重内涵建设。应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培养方案制定。加强相关行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的工作机制,确保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符合社会人才需求。

2.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有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及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借鉴国内外课程研究与改革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建设优质课程(群)。

4.教学方法建设。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5.强化实践教学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纳入专业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实验和实训内容。

6.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办法。

(三) 经费支持

校区设立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为每个新设专业提供50万元的专业建设启动经费,根据专业建设计划的预算分三年拨付到位。专业建设启动经费主要用于专业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调研、实验室建设调研、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研究、实习与实训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师的短期进修、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团队建设等费用。

各专业应制定详细的专业建设计划,并做好专业建设所需的经费使用计划(三年的预算)。各专业的专业建设启动经费预算经所在学院审核同意后,提交教务与国际交流部审批,经分管教学工作的校区副主任签字同意后分年度执行。各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建设启动经费的具体使用负直接责任,专业建设启动经费的使用须按计划严格执行。

(四)管理措施

1.专业建设实行校区、学院二级管理的模式,由校区进行总体规划、统一指导,以学院建设为主。专业建设的日常工作由各学院负责,教务与国际交流部、教育与学术工作委员会进行督促、指导和日常检查。

2.各专业应制定专业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落实。每年初各专业向学院提交专业建设计划,各学院审定后提交教务与国际交流部备案;年底各专业需向学院提交专业建设年度进展报告,校区教务与国际交流部对各专业的建设进展情况组织交流、进行检查。

二、课程建设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秉承“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方针,践行“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的人才培养理念,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校区课程建设工作。

校区课程建设与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1.具有先进性。课程建设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很好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交流,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2.注重多样性。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内容多元性、方法多样性的特点,因材施教。

3.加强特色性。课程建设要体现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校区特色三个方面,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保持延续性。课程建设是一项持久工作,需要不断积累和完善,要努力汲取已有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优秀成果,保持课程建设的延续性。

(二)建设内容

校区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工程基础(机械制图、力学、电工电子学)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及通识类素质教育课程。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和教学管理机制建设等。

1.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必须把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

2.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教学内容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 以知识整合为核心, 以内涵建设为重点, 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前沿性, 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 及时整合和利用课程团队的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反映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教材应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教材建设应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资源库等融为一体, 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包,满足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4.教学方法建设。教学方法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形式,通过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5.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制度保证,要熟悉课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办法,营造课程建设的良好环境与氛围,鼓励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师共同提出研究项目,开展课程建设的考核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为课程建设提供经费保障。根据建设需要,每门课程(或课程群)提供5~10万元的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建设所需的调研、资料、材料、会议、印刷、出版等费用。

各门课程(群)应制定详细的课程建设计划,并做好课程建设所需的经费使用计划(三年的预算)。各门课程(群)的课程建设专项经费预算经所在学院审核同意后,提交教务与国际交流部审批,经分管教学工作的校区副主任签字同意后分年度执行。各课程负责人对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的具体使用负直接责任,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的使用须按计划严格执行。

(四)管理措施

1.课程建设实行校区、学院二级管理的模式,由校区进行总体规划、统一指导,以学院建设为主。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由各学院负责,教务与国际交流部、教育与学术工作指导委员会进行督促、指导和日常检查。

2.各门课程(群)应制定课程建设计划及并组织落实。每年初各门课程向学院提交课程建设计划,各学院审定后提交教务与国际交流部备案;年底各门课程需向学院提交课程建设年度进展报告,校区教务与国际交流部对各门课程的建设进展情况组织交流、进行检查。

香港全年免费资料大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指导意见